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念佛開示, 放下集

放下了, 超情離見,專心念佛

mmexport1487771480696

傳妙法師講演

日期: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二    講於中國湖北京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早上好!阿彌陀佛!

藕益大師開示:『現前一句所念之佛,亦本超情離見,何勞說妙說玄。』這一句是藕益大師勸導我們,修念佛的人要專心念佛,這個專心念佛是要超情離見。超情離見,就是說我們不能夠以情來論說,不以我們自己本身的見解去參學。昨天從天門到湖北的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讀經需不需要去特別把經上的意義,一邊讀一邊了解呢?這是不應該的。我們一邊是要專心去讀經,不是邊讀邊打妄想,一直想這句怎麼樣去解釋,然後又一邊去翻閱註解。這樣就是用我們的意識心去讀經了。我們只要一心一意專心地去讀經,包括念佛,久而久之,專註就可以帶給我們超情離見,自然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會知道經裡面說的是什麼。因為讀經以清凈虔誠心來讀,智慧自然就能夠開發了。所以我們要通通把這些見解,把這些感情都放下,一向專念。

天台宗華藏法相等等,都有說到境界的事情,境界是個人修行的證悟,每個人都有所不同的證悟,這種證悟是他自己個人去感受的,我們沒有達到這種證悟的話,我們是不能夠了解,所以這個統統都叫做談玄說妙。這個玄妙是不可思議,是他們真正體悟到的一種境界。可是我們現在只要很認真的很虔誠老實的去讀經念佛,持戒修行,總有一天這個玄妙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都會在我們的證悟當中。意思是說不用現在這麼著急去了解玄妙的東西,只要我們照着古人告訴我們的方法,尤其念佛的人,最好是依照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照這樣去念佛,統統去放下。放不下,一向專念就會做不到。一向專念做不到,讀經念佛的時候,何來清凈心呢?經云:『法尚應舍,何況非法』,連佛說的一切法都要放下,何況世間一切事呢?所以祖師叫我們萬緣放下,我們就要一定要萬緣放下,無論世出世間一切法,我們統統都要放下。我們聽了之後,肯不肯放下,願不願放下,就由我們的業障和福德多少來決定。我們的福德不夠,業障深重,我們就不願意放下,我們也不肯放下。

還有一個事就是比較嚴重的,就是我們的信心不夠。藕益大師也說:『只貴信得及』,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最重要、最可貴的一件事,我們真正去相信! 沒有一絲毫懷疑。最後就會安住,安住在這一信念裡面,就是清凈心,那就守得穩了。老和尚常常提起怎樣去建立基礎,打好根基,就是在這一個方面。我們念這一句佛號是念念相續,不間斷的,沒有打妄想的,這樣就守穩了。當我們在六根對六塵的時候,這個境界我們不着相,不放在心上,因為我們都知道統統都是假,不是真的,我們現在所接觸的一切法,包括人、物都是假的。什麼是真呢?只有這一句名號。因為這句名號是阿彌陀佛的本願顯現的,所以我們就希望這句佛號念得好,念念相續,心口裡面都能夠相應,沒有妄想,沒有雜念的,真正的一直念下去。

念佛不用數,只要不間斷。因為想專心念,就要數。等到念而無念了,不間斷地一分一秒,都把握時間了,掃地、吃飯、走路、開車,我們都在念佛,或口念、或默念、或金剛念,這樣的話我們就不用去數了,因為怕我們數了之後着了相。今天念了三萬句,明天念了五萬句,後天念了十萬句,看看同學念了多少句。我們在着相了,着相念佛功效就不大了。念佛是想把我們的執着,分別妄想種種去減少。如果我們還是執着念了多少的話,功效就不大。為什麼古人說要念多少的數目呢?因為是給自己定的功課,讓自己能夠專心專意的去念,不要自欺欺人,隨便念一點就說做完功課了,甚至不做。功課是不能缺少,來定這個數來防止我們懈怠,我們知道用意在此,是給初學的人,紮實我們的根基,不要懶惰。無論修了多長時間,懈怠都會隨時出現的。經常出現是在我們病的時候,病了累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很多理由跟自己講不做了,不念了。我們也知道,念佛往生不是在於我們念的多少,你念的多少你都不能往生的。怎樣才可以往生呢?能往生就全在信願中,心中真有信願,這個往生條件具足了。十萬聲的佛號沒有念完,代表功課沒有做好,念完了就是功課做好了,就是這樣的一種動力,推動我們不要懈怠。

我們的品位為什麼又會分三輩九品呢?根據我們念佛功夫淺深,念佛有沒有打妄想?若能念得實在,和用清凈心念,那功夫就深了。境緣來到面前,還是可以用念佛來克服自己的習氣,不會給情緒無明去控制行動,去造業,這種念佛功夫,淺深來決定我們的品位。至於讀經、聽經也是一樣,我們都用同樣的方法去都攝我們的六根。都攝六根在初學的方面就要多聽,多聽不是說,把統統的光碟,法師所講的每一個部分都聽完,而且不是說都知道了,現代很多人都好像趕科場一樣。比如,老和尚講的凈土大經解,他就一直趕,把大經解統統都聽完,600集都聽完了。他覺得這樣才是完全聽了經。或者是我現在還沒有讀過華嚴經,楞嚴經,那怎麼辦呢?我要讀楞嚴經,讀華嚴經,讀法華經,把所有大乘的經典讀過了,才死心,才覺得可以跟人家講,佛教的大乘經典我統統都讀過了。讀過?真的明白裡面講什麼嗎?聽了凈土大經解,真的知道裡面有什麼可以學到嗎?我們不應該以這個趕科場這種態度去讀經,去聽經。我們應該一心專念專聽。比如說現在我們要聽無量壽經,我們不要趕科場,我們就好好地把第一集、每一品去聽。在聽的時候就集中我們的注意力,再聽半個鐘頭至一個鐘頭的時候,我們很注意再聽,如果聽到哪個地方好像聽不進去的,我們可以重聽。重聽,重聽,明天我們還可以重聽。一直聽到能夠聽得進去。還有我們可以把經停下來,好好的思維我們吸收了多少。我們不是打妄想,我們不是用自己的見解去想,而是我們在經典內容吸收多少去想,裡面沒有自己的知見,應用經典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剛才說的玄妙,我們應用不了,因為要證悟的。應用不了,我們就擺在旁邊,然後繼續再聽。聽了達到一個程度,你自然會把經典的內容無聲無色去應用的。因為你吸收了它。這種聽經讀經念佛的方法,是沒有時間的限定,是無限的,一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你會不疲不厭。那麼從哪裡紮根呢?就是從每一天,先從每天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十個鐘頭,重複的每一天聽,從頭到尾聽十遍,從頭到尾聽二十遍,都是同一部經。那麼這一部經你聽到真的很熟了,熟了之後,自然會在心中腦海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因為熟,清凈心專一了,自然就發揮作用。我們不是以多少為標準的,以我們不間斷為標準,恆持,不變改,將來我們一定可以達到一定的成就。

念佛,一直記着數字,恐怕這個佛號就不專一了。不過我們可以把這念佛養成習慣,久而久之就跟佛相應,不間斷的念阿彌陀佛了。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講,憶佛念佛,這個是教我們心上時時刻刻有佛,就是憶佛。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我們在心當中也要存在。所以不讀經,不念佛,怎麼會有這種憶佛念佛的景象呢。我們要增強信心,沒有雜念,沒有打妄想,不要去定數,我們養成習慣,自然我們念佛的功夫很快有成就。這種方法是對治我們能夠一心不亂這種境界的。記數是征服我們懈怠,不記數而念純熟了,可以一心繫念,因為我們常常都記得我們要念佛。憶佛念佛就變得念而無念,是非常殊勝的一個念佛方法。

其次,平常我們做事情很散亂,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念佛不專,影響了做事情。很多人不注意這一點。我們念佛都以為自己很清凈,可是為什麼一做起事情來,都會漏了,不專一,或者做德不圓滿呢?就是我們口念,心裡沒念。當做事情,沒有跟念佛相應,做事還是很粗心大意,很不專一。我們一直以來不認為做事是要有程序。我們拿走了這樣東西,把事做好了,就應該把東西放回原處,我們很多時候說待會兒吧,我們本來是可以馬上去做,可是我們告訴自己待會兒。我們不能養成這個習慣,凡事都要馬上完成,是不能夠等的。我們念佛也是要爭取時間,我要爭取這一念就是念阿彌陀佛,我下一念繼續也要念阿彌陀佛。做事我們也要養成這一個習慣,把這個事情做好完整了,我們才做另外一個事情。在安排事情的程序當中,我們就知道自己的心有多亂或心有多雜。

大家都知道不間斷念佛,那是否知道不夾雜念佛是什麼?不夾雜念佛,就是來考驗我們的。考驗我們能不能夠有正信,深願去念一句佛號,為往生極樂世界立下根基。我們正在儲存信願行三資糧,信心不夠願力不深,資糧不夠怎樣去往生呢?我們要常常記得這一點。我們念佛跟事情是一沒二,你做事情的時候專心去做,把它完整地完成了,也是專心念佛的一種感應。如果我們發覺自己做事情還是不夠乾脆利落的,還是拖泥帶水,不專一的,不夠圓滿的,也不認真的,我們就知道念佛還是不夠功夫了。一般人只是口念心不念,所以把事情跟念佛分開來,以為做事情之後才要念佛,不是的! 我們做事情也念佛,是因為我們把念佛相應在事情當中,換句話說,我們對人對事具有慈悲,以清凈心去做事。如果你用意識心去做事的話,那麼你在念佛當中也是用意識心念佛,就成了打妄想,這樣做事當然就不夠完善了。

夾雜會考驗我們是不是真的有信願念佛。有人跟你講,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方法,非常好的,是釋迦牟尼佛特別跟我們講,比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更好的一個處所,要我們去念他,讓我們去修,我們想他這樣說也是對的。好了,我現在本來是每一天的早課是讀無量壽經,可是聽了這個法門,心被打動了,放棄再讀了,我們就轉修另外一個法門,這樣的話就是夾雜。跟你說不要念了,不要修了,重新改過,你就答應了,那你就經不過這個考驗。你還是對凈土法門,還不是真正的相信,去往生極樂世界的這個願也是假的。因為你對凈土法門,對念佛,對阿彌陀佛的信願有懷疑了。為什麼這樣做呢?因為我們看不破,不很透徹明白凈土法門,不知道佛正在說什麼,我們聽話聽不明白,我們在念佛法門之中還不知道真正去念佛。我們經不起考驗,心雜亂了,不相信佛了,相信人了。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要依法不依人。我們怎樣去養成一個不散亂的心?就是心裡,口裡念阿彌陀佛,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

世間上做了好事,我們都要把這些功德好事統統迴向,迴向我們能夠念佛成功,往生極樂。無論做多大的好事,都不如一句阿彌陀佛。有人說,現在世界很多疾難,我們念觀世音菩薩把疾難去消了,可不可以?當然是可以的。我們經典也有記載,念觀世音菩薩可以消災,念藥師佛也可以消災,不是騙人的。但這種只是給我們迴向,我們要清楚,我們以這個迴向給眾生,消災免難,不是讓你去恆持,獨持,念持。如果你能夠以一句佛號去迴向,大大地超越念觀世音菩薩,念藥師佛。這個是肯定的。因為觀音菩薩不會說,你不念他,那這個災難就消除不了,藥師佛也不會因為你不念他,那個人就不能延壽。只要你是念阿彌陀佛,他們都同意,只是因為你有分別的心,你有打妄想的心。所以你念阿彌陀佛的同時,不能夠專一,那效果不能夠相應。不相應,迴向什麼都沒用。不只是念阿彌陀佛,連念觀世音菩薩也沒有,大家要明白這是一個道理。我們把無量壽經聽明白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你不會為了別人說了楞嚴經好,念咒好,法華經好,就放棄念無量壽經,或放棄念佛。如果放棄,就是因為你經不起考驗,也就是說你夾雜了。當你知道這種事發生自己身上,並非不好,因為才發覺自己還是有夾雜。祖師說不夾雜,你通不過這一關,那你就馬上提醒自己轉過頭來,回頭是岸,你通不過不間斷了,現在我們就要都攝六根,不間斷地,無論是專念還是散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懷疑,你懷疑過了沒有?你是正信嗎?如果你通過不夾雜,不間斷了,那你就是有正信。這個信願行的三資糧,你就會慢慢一步一步累積起來,我們一步一聲的佛號就沒有白走了。不然我們手拿念珠,一步一步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可是口裡念,心裡沒念,其實幹事情出來也是空過的,所以為什麼幹事情之後,都沒有一個完善地去做事,就是這個原因。

這句佛號裡面常存了無量的功德。為什麼?因為他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通號。不是說我們念觀世音菩薩就不念佛,我們念佛就有觀世音菩薩在裡面,你們懂得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功德跟他的意義之後,你就恍然大悟,原來念佛跟念觀世音菩薩是一樣的,只是願力不同。我們要去往生,我們必定要找准這個洞,這條線,這個路一直上去。因為觀世音菩薩裡面的願沒有直接可以帶我們去往生,只有阿彌陀佛才有,最殊勝的是帶業往生,這個願是其他佛菩薩都沒有的。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助手,所以你不念他,他不會怪你,他還開心呢。他不用花功夫來勸你了,因為他覺得你是一個上上根的人,一直了當,馬上知道念佛了。所以這句佛號包含了十方三世一切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修習的一切功德。所以學佛不念佛就錯了,一生的法布施我們抵不過一句阿彌陀佛。所以勸人家念阿彌陀佛是真的,是實在的。不要想什麼,我們要說大道理,只要勸人家念一句阿彌陀佛就是了。我們不懂得勸,我們就念一句阿彌陀佛給他聽。無論他聽不聽,我們要相信這一句阿彌陀佛,十方三世諸佛無量無邊的功德集中在一句裡面。他聽與不聽沒關係,因為這句佛號自然地印在他的腦海里,意識心當中,有一天他會用到的。因為我們相信十方一切諸佛的功德。我們自己有沒有這種功德?沒有。我們不能夠以為我們自己了不起,去加持,或者告訴大家。但是十方諸佛如來所修的功德就可以加持了。不要看輕這一句佛號,不要把這句佛號作為複雜的思想。以為阿彌陀佛是不是好像談玄說妙一樣呀?是不是真的可以脫離這一輪迴業呀?是不是我們臨終時候,阿彌陀佛一句簡單的佛號就能夠脫離一切障礙?不要想這個,這一方面確實是要注意的。如果不注意的話,我們臨終時候就不簡單了。到時候心裏面的妄念紛飛,我們就不清凈,連提起佛號的機會都沒有了。也就是說我們念佛的作用就不起來了。

有的人誤會在臨終一定要念十念,才能夠往生。既然這個念佛十念很簡單,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現在很簡單就可以念十句阿彌陀佛。那臨終的時候,我們覺得到那個時候才念就行了。其實,那時候不由得你去選擇,平常沒有念,當臨終的時候,四大分離,妄念紛飛,過往事一幕一幕的顯現,或臨終時是否有患了老人痴呆症。那個時候縱然有助念的人在旁邊,自己都不會領悟到,心裏面都起不到這句佛話,這個是真有事實的。

老和尚曾經告訴我們,新加坡有一位維那師,他臨終就是在哭,看着老和尚一直哭,老和尚叫他念佛,他念不出聲。他不是流淚為了老和尚,或者是他不捨得離開這個世界,而是他念不起佛,他在懺悔,可是這個心發不起來了。所以為什麼我們平常要多點學習怎麼去懺悔,學習怎麼樣認真去做事,學習怎麼樣用清凈心去念佛。除了念佛我們統統都不在意。像平常去念,不要打妄想,我們接觸的人事如此不清凈,如此不如法,統統都是雜夾。這個夾雜不只是多讀兩本經,而是你去在意別人做的事,在意別人種種,就是夾雜。分心就是夾雜,對不對?所以我們要知道,平常要念,到了臨終再念,能夠做到嗎?不一定,所以臨終的時候,那是要靠我們的福報了。我們有福報嗎?遇到善知識在身邊,還希望善知識能夠幫你一把,可是這個往生是大事,你的福報有沒有善知識在身邊?幾年前,我去華盛頓DC,就是這個老人家往生,可是他的最好的一個朋友,竟然在他往生的第二天去澳州,他不能留在好朋友的身邊為他助念,如果他能夠不去澳州,留在往生者的身邊助念的話,可能他的這個朋友是可以往生的,留在這個往生者的身邊,因為他們很熟悉,他也知道怎麼樣去助念幫助他往生,可是他沒辦法,他要去澳州,而且這個往生者本身業力很大。他生前最後的時間裡,他竟然想過自殺,你看這最大惡極就是自殺。不能讓別人去自殺,也不能讓自己有自殺的念頭。我們要注意我們的朋友,注意我們的家人,有這種念頭,馬上就要怎麼樣的方法去勸他了,因為自殺之後是很難去超度的,輪迴在三惡道,沒有三善道。所以家庭裡面或者朋友有自殺的,要常常給他迴向,希望他早一點超脫,很苦的。

我們的善友在身邊嗎?我們的福報夠嗎?這個是要我們平常天天要修學,天天要準備,我們到臨終才有把握,才可靠。平時不幹,要到臨終時候再干就來不及了。決定不要有這種想法。我們不能夠耽誤這一生,能夠讀經念佛修學的,能夠發這種往生的願,遇到這種緣分,平常都要注意每一分鐘都要把握住,不要對六塵去攀緣。很多人都不知道攀緣,以為我們都讀經念佛了,就不攀緣,不跑道場了,就是不攀緣。其實不是,因為六根對着六塵時,執着了,這樣也就是攀緣乎。對人對事,雖然在念佛當中,我們的心還是想怎麼樣去念多幾本經,我怎麼樣去聽多幾本經,好像趕科場一樣的。這樣也是攀緣。因為我們的能力接受不到這麼多的經,不能夠馬上去吸收,那就趕科場一樣的把它讀過之後,告訴人家我已經讀過什麼經了,我已經聽過了。我們讀經念佛最重要還是自己領受,與佛相應。你們是否看過有哪一個往生者都把三藏十二部經統統讀光的?統統知道的?沒有一個吧。他們有很多都不識字的,一本經還沒讀過都有的。那麼為什麼他們能往生?我們經聽了這麼多了,連一心去念佛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就是因為我們過於攀緣。我們六根故意攀六塵的緣,沒有停止過,沒有休息過。所以才有夢,所以做夢的人多,就是我們攀緣的心不停止。做完夢還在做夢,怎麼了?他在意這個夢,他問這個夢是什麼意思的。不跟他講,他不會放過你,他不滿意,他覺得心裡不安。跟他講,他就安心很多了。因為意識在攀緣,才有做夢嘛。因為意識心不停止,想到過去未來,那睡覺就做夢了。這個夢從第六個意識心而生。因為念頭太多了,所以定不下來,清凈心就不會增長了。

念佛還是要注重在日常生活,正如聞鐘聲,煩惱輕。什麼是聞鐘聲,煩惱輕?鐘聲就是警惕我們,也是代表以讀經念佛來警惕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生煩惱了,或者煩惱輕了,那就有把握。所以我們把念佛讀經要養成習慣,這樣我們的善根才能堅固隱定。我們應該多注意這個方面。今天就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