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放下集, 覺有情篇

放下而得解脱

mmexport1465633957162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早上好!今天是我在華盛頓DC講的最後一天,昨天已經把五分法身講圓滿了。今天就加以把「法」這個字去跟大家研究學習。

 

「法」是一切的事物,無論大小,有形無形我們統統稱做法。一切現象有形的,我們稱作為色法。無形的,我們稱作為心法。宇宙一切的自然法則的起源,是依這個法則來運轉。我們的心法、色法、一切的法都會是各安其所的。就是說石頭還是石頭,河流的水還是河流的水。這個就是各安其所。縱然石頭在河流的水裡,它們還是依然在一個地方。沒有因為石頭在這里水不流,也不是因為水在流石頭不能在水裡面。那麽,這稱做法住法位。事情與道理是無礙的,世界上一切心法與色法,就好像我們剛才看到的這個石頭跟水,它是各安其所,石頭歸石頭,水是水。這叫做法住法位,不生不滅,這個法就常住世間了。這個是解釋在世界上,如果能順其自然,法就會常住。如果我們把這個石頭覺得它太大或太小,我們起了一個心念,要得把它改變,這個現象就有生滅了。換句話說,把這個石頭改成另外一種東西,或者把它變形,把它從自然搬到另一個地方,這種就是無常。這個石頭不是在這個地方了,而是被搬到另一個地方,它從大變成小了,這種發生的現象就是有生有滅的現象。那麽,這事件就變得無常了。今天我發覺這個石頭在左邊,明天我過來再看,這個石頭已經在右邊了,這個運轉就叫做無常。

 

法運是能夠安住還是無常?就看我們自己本身。本身是在哪裡呢?在我們的心。在我們遇到任何緣起的相,我們看到的,聽到的,都能夠各歸其所的話,那我們現在這個心就無牽掛了,生滅也沒有了,無常也沒有了。沒有去把這件東西加上任何東西,從這個變成那個。因為我們心裏面再沒有起這個緣起的作用!石頭、我們看的還是石頭,水還是水,我們沒有去破壞它。怎麽樣把這個石頭變成另一種,把水要引入那一方,這些都是告訴我們,心的轉變能影響到外境和境緣的轉化。我們的心定下來,這個外境也會變成寂靜。也就是說無組合就是實相。現在我們所見到的世界上的一切相,都是無常的,就是因為我們的心沒有達到實相常存,一真法界。如果我們把它組合成什麽東西加什麽東西,我們現在經常打的妄想,妄想生的只是妄相,妄想沒有了才是實相。無組合就是實相,那麽世界上的就能夠長住了,這是對「法」的解釋和了解。

 

一切法由心想生。這個法能夠住在哪個地方,它就是哪個位。如果這個法不能住,常常變,世界上所有的相也會常常變。我們心中起的一切法,是不是應該要用怎麽樣的態度,如何知覺去幫助我們把一切都能夠穩固呢?一切境常住呢?如:一輛車,它是由無數個配件組合的,當把配件拆卸,車輪、車胎、車裡面的一切都把它拆了, 這台車就不是車了,就變形了。所以,車已經有生有滅了。這個配件不見了或者壞了,那這架車就變形了或者不動了。但是,我們心裏面都在認為,車已經壞了。其實,這個配件依舊是配件,車是壞了,因為配件拆了沒有了,那是有生滅了,可是,我們拆下來的配件依舊是配件,這個就是法的不生不滅。這一切都是我們心裡的認為,對於人類來講也是一樣的。過去認為父母存在,等到他們往生了,我們紀念他,紀念他們的靈魂,紀念他們的精神。父母的身體不在,但他們對我們的恩典、教育我們的精神是永存的。不是說父母的身體沒有了,我們就忘記父母,我們就沒有父母。而是我們的心中還是存在父母的恩典、父母的精神。那麽這一切都是關乎到法的層面。法性常住或法性無住,就是要看到我們有怎麽樣的起心動念了。

 

在很多年前,我住在浙江時,一位同學在一廟庵的門前為我拍下一些錄影,當時我是慢慢走着的,可是拍下的我竟然是站着不動的,我是站着不動,但是在我的旁邊房屋、樹木,周圍的景色就隨着我這個鏡頭在動,不動的是我,而景色在鏡頭里在轉動,你看!是心境在動,寺廟還是依然,我還是依然,萬物還是一樣。如果一旦執着的話,它就有生有滅,變成無常,那不執着就無生無滅。所以,講到真理,就告訴我們,這是真如妙理,法性常住。大家必須要明白,法是因為我們的心想成。我們的心不執着,這個法是各位其所,各安其位,那它會常住一時。如果我們執着,這個法都會因我們的執着、我們的分別、我們的心想生,有生有滅就無常了。

 

學佛的人學了一生,辛辛苦苦,不但是這一生,可以說是生生世世,行苦修學。可是不得其門的路太多了。佛很慈悲,在大小乘經裡面都常常以三解脫門提示我們,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三個解脫門的任何一門都能夠幫助我們入佛的經驗。小乘用這三個方法可以超越三界六道,大乘也可以用這三個方法來突破十法界。三解脫告訴我們空性,相是無相的,告訴我們不要執着這個願,不要執着這個願就是無願。三解脫門都是來對治我們的執着,大小乘的差別,都在這個思想觀念中。因為小乘把虛妄認為是事實。就好像我們現在把已顕現在面前的東西,它是什麽形狀的,就把這個形狀當成是事實,現在就是用小乘法來幫助我們往大乘裡面去修。若修三空三昧,只能夠脫離三界,而不能超越十法界。我們明白這個道理,雖然對事情是沒有懷疑它,可是不能突破,原因在哪裡呢?原因在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不斷把煩惱習氣增長、斷不了。縱然今生很聰明,理論上可以說非常高超,可是並沒有做到理論上的事情,六根接觸到外面的六塵,還是會起心動念,還是有妄想執着。這種執着妄想一年比一年重,這樣就不能夠了解法的存在與否。

 

我們以為自已都很聰明,經常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這個聰明是世間上的世智辯聰。雖然科學很發達,聰明人很多,比以前的人確實聰明多了,那他的聰明,引起在聼經聞法當中,起了很多的疑惑和問題。這些疑惑和問題,變成思想復雜了,並不能夠很容易地被說服。他會在文字上一遍又一遍執着,而提出問題。所以,聰明人是很難得到進步,而且很難真正得到覺悟。有些人外面看起來是傻傻的,人說什麼他照聼,他就照做,甚至很蠢頓。他很笨,你叫他往前,他就往後。你叫他向左,他就向右。可是,當你跟他論經的智慧,他能馬上了解。而且叫他念佛,他也馬上去念得踏踏實實的。這樣的人,雖然外表看起來很笨,可是他們確實是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因為,在這個問題上不是要馬上可以解決問題,而是要提高我們的警覺性,這樣才能夠真正去解決問題。換句話說,我們要不要往生,若要往生,就要照着佛的教導,去依教奉行,一步一步老老實實去修行念佛。但是,還會想極樂世界有四土,蓮花有九品,我究竟是到哪一品,到哪一土是最好的?那麽,這個都是在打妄想,這樣想了,就不能夠直接往生了。依舊還在輪廻,搞輪迴這種事是非常的不好。因為輪迴把前生都忘得乾乾淨淨。來生也未必一定遇到佛法,縱然遇到了,也要從頭開始,還可不可以遇到良師益友呢?可不可以遇到現在這麽好的修學環境呢?還有沒有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能夠選擇這個念佛法門呢?這些統統都是一個難題呀!所以,我們要明瞭,遇到佛法真是非常殊勝難得的機緣,不要軽易把它舍掉。不要因為自己的妄想、自己的執着,不要因爲文字上的執着而不能舍棄自己的妄念,不相信佛了,也不相信自己了,也不相信別人了,這樣的話,就會把自己美好殊勝的機會失掉,當面失掉好機緣。

 

修行的人都應該把了生死、出三界承認這是我們人生的一樁大事。比起這一大事來講的話,度衆生就是小事。因為我們先要度自己才能度眾生。自己不開悟,度眾生就不能圓滿了。我們以了生死、出三界、往生不退成佛,作為我們的出離心,為我們一生當中唯一的大事,來幫助社會,幫助衆生。就我們的身份來講,是隨時、隨地、隨份、隨緣,誠心誠意來完成這個任務和使命。這個使命是來幫助自己做一件大事,什麼大事呀?往生不退成佛的大事。那麽,我們知道自己是生死凡夫,這一生就是了生死,脫輪迴是我們唯一的大事。在這個期間,我們要了生死,而不顧身邊的人那是不對的。所以,對於修行人,我們還是要幫助衆生,還是要隨份隨意,隨緣隨喜。可是不能夠掛礙,不能夠為了自己忘記了別人。修行人不能攀緣,即絕對不能防礙自己的清凈心的緣,我們不能攀。所以,一切時一切處一定要保持正念。正念是從哪裡做起呢?就從我們的觀念。我們的觀念是正知正見的,才有正念。根據正念,在淨土法門,就是憶佛念佛。時時刻刻、在在處處,我們都想着阿彌陀佛!這一念是西方世界的一真莊嚴,對於修凈宗的人叫做正念。保持這個正念所達到的效果,就是經裡面所說的,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法的解脫,即教我們怎樣去放下。我們能夠知道怎樣放下了,這才能夠解脫。現代的人因為太聰明,他會把一件事情聯想到十件事情,使事情復雜化。比如說放下,他會想到放下什麽?什麽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意念當中很重要,究竟是什麽?很多人都要把指定的什麽、什麽的東西告訴大家,如果沒有把所謂的東西説出來,他不懂得放下,因為他總以為放下我現在手中的東西,他能看到的,聽到的,能感觸到的東西,他注重的重點在“東西”裡面,有東西放下了他才可以修行。其實,這種理解是會進入一個誤區的。放下不是叫你把肩上挑的,手上拿的東西放下。而是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很容易做到,放下心裏面的東西。現在你手拿着一個花瓶,叫你放下,你放下了,可是你心裏面還念着這個花瓶,所以,我們要你放下,最重要是放下你的心。放下你對這個五蘊六塵的享受,放下你對名聞利養的貪念,放下你對追逐一切的偏見,對喜怒哀樂的牽掛。我要怎樣去生起歡喜心,我要怎樣去報仇、悲哀,這些都是七情的牽掛。我們怎樣去放下物質的貪慾,放下妄想分別和執着。放下內心的貪、嗔、痴、慢。種種的煩惱習氣,這個就是放下的主題!放下都是要落實到我們生活當中,行動中去實現的。而不是叫你放下的東西,你就想到東西的顏色,它的大小軽重,縱然放下,但你心裡還是放不下,反使我們過得很累很苦。

 

真正的放下是不容易的,只要我們能夠真正的明白了解真相,了解熟讀一些經典的涵意,道理所在,人才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生活才能活得自在洒脫,放下才能變成了容易。看破多些,就幫助放下多一些。如果沒有看破,沒有心願,就放下不了了。在吃我們心情覺悟的前提下,進行放下。如果沒有覺悟的人,是絕對沒有放下,心裏面牽掛着。所以放下,是我們修學的人也是極重的目標。你能夠放下,你的智慧就顯前,因為有清凈心,沒有執着、沒有妄想、也沒有分別了,這樣才能夠徹底去證悟。放一分得一分,放兩分得兩分。上高樓塔,你放下面的一層,就再上一層樓,這就是道理。若要上樓去,沒有把第一樓放下,那怎麽樣樣上到第二樓呢?那你就永遠在第一樓徘徊,一直徘徊,就不能上到第二樓。

 

今天早上我跟一位同學講定課的事情,他說他平日很忙,他想準備以清淨心,用一個小時聼經,可是他聼的是淨土大經,淨土大經每次講的是兩個鐘頭,他聼了一個鐘頭就斷了,不能聼了,如果明天要繼續聼的話,他要從頭開始再聼,那不是沒完沒了嗎?這就是他對事情不能放下,你已經聼了一半,明天你繼續聼一半就不好了嗎?你覺得你聽的前一半,沒有記住,或不是很通,那你聼完最後一半時,把後一半聽了,到後天再重聽一遍開頭,那也是很好的事情呢!這樣也能加深你的印象。所以你必須放下前面的,才能繼續後面,你必需放下後面,你才能夠從頭來過。所以,你知道這個道理,你必須懂得怎麽樣去應用,所以,看破放下是相輔相成,懂得這個道理能夠應用也是相輔相成。我們既怕自己做不好,我們要努力試着去放下。我們現在活得很苦,我們要曉得自已用方法,一點點去放下。師父!你講放下講得太容易了,我們還是放不下!不是我說得容易,而是你們因為不能夠不斷的學習深入,所以你就沒有辦法去提升自己。只要同學們能夠在這一方面了解放下,那麽這種功夫就會越來越好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快樂!這個是大家要明白的事!

 

我們這一生就會解脫,就因為可以放下,你不能放下就不解脫!放下與解脫,都是在於你對放下的知見不執着了,我們就能放下。對事情不執着了,那就能放下。對這個人不執着了,我們也能不牽掛,不攀緣。對這個物件也是同樣的道理。我現在舉一個例,為什麽我們的知見不能放下,為什麽我們的妄念這麽復雜?就是人的想法錯誤了而引起的。有一位師父,他有三個弟子,今天,都站在他身邊學習。師父就把一首詩寫出來:「綿綿陰雨二人行,總賴天不淋一人。」 師父問他們,對這一首詩懂得理解嗎?爲什麼説不淋一人呢?其中一個學生說:「這個太容易了。下雨天,有一個人沒有淋到雨,這個沒淋到雨的人,肯定是穿着雨衣呀!所以不淋一人呀!」 師父聽了後沒有點評。對另外一個學生說:「來!你說說是怎麽樣的?」 他就說:「他說得不對,這個答案沒有這麽簡單,兩個人走在雨中,有一個人沒有淋到雨,實在很奇怪,肯定這個雨是局部的雨,一邊下雨,一邊沒下雨。所以兩個人走在雨地里,一個淋到,一個沒淋到。」 師父對此説法也沒有點評。就跟第三個學生說:「你來講講?」第三個學生説:「他們兩個說的太牽強了!什麽雨衣、什麽局部雨?這麽簡單的道理,竟然說得這麽復雜!其實有個人沒有淋雨,是因為他走在屋檐下面。下雨時,屋檐下怎麽會有雨呢?他就可以避雨了!我認為是這樣。」 可是,師父聽了他講,還是搖搖頭而説:「今天我叫你們來,就是看看你們對這一題目的答案,是怎樣的認為?你們跟着我身邊這麽久了,也應該不多不少有參悟一點佛法吧!可是,我看你們都沒有什麽進展。你們平時在生活當中,你們做事還是這麽執着、分別,無頭無尾的。沒有認清什麽是佛法,這令我太失望了。今天舉的這個例子來考你們,學了佛法而不得力的原因在哪裡?」 這三個學生都不知道原因,只覺得師父的責備是對的。師父接着就說:「你們沒有進展的原因,是你們只是停留在文字上面,鑽牛角尖。就拿我今天出的這個題目來說吧!你們聽到這個題目說,總賴天不淋一人,你們執着這個不淋一人這一點,那你們會想出很多的答案。不淋一人應該是躲在屋子裡面,不淋一人是因為沒有穿雨衣……可是,你們都沒有想到正確答案。天下雨,不只是兩個人淋雨,是嗎?三個學生恍然大悟!因為,自己想得太復雜了。沒有想到兩個人,只想到不淋一人這四個字。

 

我們從這典故上,有沒有反思自己在學佛的過程中,了解經典出了毛病?沒有好好單純地去了解佛經。我們的思想鑽牛角尖。典故就告訴我們,因為不得力,功夫不到,就是我們想得太多了,太複雜了。想多了也是一種錯誤,致使不能夠得到真正的智慧,也不能徹底地放下。我們執着這四個字,一句話、一個妄想,就不能通達理論,也不能通達實現這個事實真相!想解脫必須放下,放下了,那就解脫了!在我們平常生活中,想快樂幸福,那就必須把這個道理看清楚明白。你徹底放下,那你真正去解脫!今天,簡單為大家說明解脫與放下之間的關係。好,我就跟大家學習到此,阿彌陀佛!

傳妙法師講演

時間:09-21-2016

地點:華盛頓D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