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般若融通, 覺有情篇

七菩提分

7

《七菩提分》– 傳妙法師講演

日期:2016,05/01  講於美國行願多元文化協會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早上好!今天學習的主題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又稱為七覺支,也稱為七等覺支,七遍覺支,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六品的行法,它是三十七道品七種覺悟的行法。它讓我們趣向修行菩提的一種行法。菩提就是發菩提心,覺悟的心。怎樣覺悟呢?依靠七種的覺行來覺悟的。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我們可以依據三十七道品的行法來趨向菩提的大道,這些行法使我們發起覺悟的心真正去修道。

三十七道品裡面所說的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七菩提分裡面又分為七種。我們依照這七種方法去覺悟。第一種叫擇法覺分。擇就是選擇,法就是方法。覺就是明白,覺悟。我們怎麼樣去選擇一個方法來修行呢?當然是選擇一個正確的方法,而且我們都很很明白的。它是根據我們根基的,我們知道法有善惡,有顛倒黑白,有正法,有邪法,有虛偽的等等,我們能夠分辨出來,才確保自己是走上正確的路了。現代科學很發達,一切都很方便,拿起手提、電腦,都不用走到外面去,也可以知道外面是什麼世界。在這發達的科學社會中,我們更要注意到自己選擇的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確的?佛陀很慈悲,就把這種方法告訴大家。有七種讓大家在修行當中能夠使用的方法,也提醒大家要確實的注意自己所選擇的方法,不致選擇錯誤了,令我們錯解,浪費了很多的時間。

在選擇這一方面,確實是不容易的。而且很多時候,我們都要三番四次去選擇,如果我們的善根福德夠,可能只選一次就選對了。跟老人家講念佛法門,他們馬上就點頭了,就用這個方法來修行。回去後就徹底用上念佛法門,沒有加多點經和咒。而且在生活當中不再執着了,不再分別是對錯了,沒有對立的觀念了,好好地去念佛了。這種人確實是很有善根,他是宿世積來的因緣,他馬上就可以答應你,馬上把法門確定。其他的同修可能會考慮,哪個法門比較適合呢?他經過無數次的摸索,最後才能確定。如果連自己姓甚名誰也不知道,這就很難確定自己的法門了,換句話說,連自己的根基是什麼都不知道,這種人就很難去確定法門了。這確是非常的不容易,我們也要知道選擇法門其中的難處,我們不懂去分辨、真偽、善惡。這樣一來,我們還要靠着其他修行的工具來幫助選擇。

其中在七覺支裡面,第二個叫做念覺支,也叫做念覺分。這個念是教我們如何分清楚,這個念要教我們捨去一切執着妄想,保持正念,保持念念不忘精進修行。念覺支是第二個的覺悟。當我們起心動念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確定這一個起心動念,它是善還是惡,當我們注意到這個念,付諸了行為的話,我們就很明確的知道自己要選擇什麼了。社會上很多做壞事的人,難道他一出生就想做壞事嗎?不會呀!他還是想做一個好人,可是不知不覺的他又做壞事了。大家想可能是他的父母沒有教育他?可能他生活在壞的環境里?這個可能也說對了一半,為什麼?因為環境都會影響了他,可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也會把自己因緣糟蹋了,善根福德的不夠,他怎麼樣去覺悟善與惡,在他的眼睛裡面所看到的一切事都是不好的,引起他起不善的念頭,所以他一直都是造惡,一直都是壞人,被我們認為壞人。但是我們想想哪有一個人故意去做壞人,是沒有的。由此而知,我們怎樣可以念念覺悟是多麼重要。

現在開始注意我們的起心動念吧。如果我們平常善惡念頭,好像記功過格一樣,把它記起來,今天我起了多少個善的念頭,明天我起了多少惡的念頭,善的念頭一天比一天多,惡的念頭一天比一天少,這樣正念就慢慢會生起來了。念覺分就是已經開始發芽了。它是根據我們起的正與邪的念,會確定了我們選擇正確的方法,這樣就比較容易了。所以首先要把自己的正念找到,不要忘記,那麼這個叫做念覺支。

有了這個來選擇法門,知道我們用正念選擇正法,繼續下來,我們就要做到第三個,叫做精進覺分。精進覺分就是要依法修行。比如說你們已經報名學戒,必須告訴自己,我們這個正念對了,選擇了正法,然後我們有個恆持的心,恆持的心就需要精進覺悟來支持我們。所以我們要有正精進,不要有邪精進。何謂正精進?邪精進?無論是念佛坐禪,持咒,持戒律,修忍辱,並有沒有一點懈怠意。照着老師的話去做的,不會違背,這樣就是正精進。邪精進呢?不停的胡思亂想,懷疑不定,想要去勘察一下,但又懈怠,遲疑不前,做事馬虎,這都屬於邪精進。今天上課學戒,過幾天又有理由不上了,又沒有向老師告假,因為心裡不痛快,這種情形就是邪精進。雖然報了名念佛打佛七,在席上不斷地昏沉,打妄想,不配合紀律,身在心不在,這就是邪精進了。我們能夠晝夜六時恆精進,晝三時夜三時,常常都精進不休的,這個就叫做精進覺分。我們依靠一個忍辱堅強的毅力,來修持精進覺分。精進的同時,我們煩惱就會減少,心會很歡喜。

接下來就是喜覺分。大家不要疏忽,這個喜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學佛越學越不歡喜,越學越憂鬱,越擔擾,覺得很煩,很難過,那我們的方法一定有有錯誤了。這種情形我們馬上要自我檢討,究竟哪個地方不對呢?究竟是觀念錯了,還是方法用錯了?這個時候我們就要用到七支覺分,就是七菩提分,來告訴自己究竟哪個方面錯了。或許我們會想是不是道場錯了?不是的。道場不是為了你一個人開,是為了很多眾生進來學佛的。每一個人的想法、觀念、起心動念的不同,加上每人的業力、願力、念力,因果不同,所以我們只能夠去自我觀照,反省自己,或者跟其他同學們交流如何像他們,學佛這麼快樂,法喜充滿的。或者請教法師指點一個修行的方法,讓自己轉變。念覺分起作用了,擇覺分也起作用了,正確的選擇,使我們法喜充滿,更加精進了。喜覺分是禪悅的表達,我們念佛不間斷念,我們會覺得很快樂很自在,這個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一種。如果你有沒有選擇念佛,只是來道場談閑話,自尋煩惱。老是挑剔別人,看到一切都不順眼,這樣的話,哪有禪悅法樂呢?所以我們必須留意。

比如抽煙的人感覺很舒暢,怎樣舒暢只有吸煙的人才知道。我們不吸煙的人就覺得很討厭,他一抽煙,我就走開了。在念佛打佛七當中,我們都有種輕安的感覺,非常自在,非常快樂。這種喜悅就是很正確的。不過我們不能把這種喜悅執着,說輕安的感覺怎麼樣沒有了?喜悅的心情沒有了?一直這樣的話,就很容易走火入魔。執着的心,在意的心,那麼會很容易走火入魔。因為執着了,魔王就進入你的境界,比如說念佛的人看到蓮花了,看到一些毫光了,他很歡喜。其實那是一種鼓勵,千萬不要執着。但我們想現在沒有了,是不是我們退步呢?是不是佛菩薩不照應我了?沒有這種事! 只要我們還是誠心切意的一直這樣念佛下去,一直精進努力不懈就行了。

喜覺分的禪悅是永久存在的。因為我們用了一個正確的方法。我們要覺悟,不能夠太執着,有分別。佛菩薩出現就是我們的清淨自性佛現前,是一個感應。當真的見到佛菩薩的時候,是不會感到很興奮的喜悅的。我們會感覺到很清涼自在。看到佛是很平常的心態,非常的自在。不會像現在一般人所追求的那種興奮,我們會覺得如見親人的感覺一樣,很親切的感受,自己很淡定清凈、很自在,淡淡的喜悅心。當我們在修行當中有這種喜樂,不是有執着分別的,它是覺悟的喜樂。

再下來,除覺分和舍覺分就是讓我們舍離所見戀着的一切內外境界,覺悟我們應該要舍離,覺悟平常我們怎麼樣去放下。對每一個境界在我們面前,我們所看到的,所聞的都採取這一個覺分。對外境發生作用了,不執著是除覺分。把它放下,這是舍覺分起作用。

我們在修行當中這些方法都該適用,如果能用到這些方法的話,就有辦法進一步去確定自己的分別,妄想,執著是否嚴重?好像剛才叫他去拿一杯水,當然是馬上要用到這杯水,可是他還把水去加熱,分別了水的溫度,其實只要把熱的水加進冷的就成溫水,就能馬上喝飲了,不用等待把水燒開。舍就有一种放下的含義。放下執著,分別和妄想。我們去用舍的方法,讓我們以覺悟性去做事。大家盡量覺悟自己的起心動念,每一天善念多一點,惡念少一點。然後我們從之發覺我們有正念了,我們就會選擇一個好的方法去修行,這一方法要配合我們的精進心,配合我們的喜樂心。選錯方法我們會起煩惱,發覺哪一個方面是不對的,有執着?分別?那我們就可以利用除覺分和舍覺分了。

最後是定覺分。定覺分就是修精進後得定,這個精進是以什麼來精進的?學戒的,以戒來修定,恆持戒律來修定。定覺分是以正定來修行。我們身安住了,心就會定。這個定是正定,不是虛偽的。我們坐下來後,東張西望,人家從後面進來,我們就想要看看是誰進來了。我前天去主持聞思修講座,在阿環家裡的佛堂,大家走在我前面,邊念佛經行邊看佛台上的佛像擺設、又看看花草,像去參觀的樣子。這樣念佛就沒有辦法有定覺心了。我們的眼睛看色,耳朵去聞聲,鼻子去嗅香,舌頭去觸味,六根對六塵,這些作用都把我們的心分散了。我們當時要念佛,南無阿彌陀佛,自問是真的念嗎?口念心不念。好像現在我叫你們起碼一天念一萬聲佛號,你真的有念一萬嗎?還是手動按數機,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想一想,這十句有哪一句是在定中念的?眼睛就看到窗戶外面去了,一直看車!看人! 念這個佛有幾聲是在定中去念呢?機器是數了一萬,可能在定中念的只有十來聲吧!

我們一定要把七菩提分一同來學習,從而得知我們怎麼樣去確定修行覺悟的方法。正定主要是讓我們修戒定慧,有定才能夠生慧。不要在念佛、修禪,做事的當中起一切的妄想,這些就會減少我們的正念、正精進、和正定。我們知道能夠覺悟,就能夠把定慧修好,如果心沒有定下來,我們就很會散亂,應當自己去思維,用七覺支來推動我們,選擇一個好的方法,馬上下定決心去精進。用一個喜樂的心來觀察自己,如果我們的心浮動的時候,我們就要用除覺分、舍覺分、定覺分,來支配自己。七覺分不是馬上都能全用出來,什麼情形之下就用什麼的覺分。用念覺心確定善惡,不能偷懶了,就用精進覺分。當我們看到人家功德,我們要隨喜,不要生妒嫉的心,不要生計較分別的心,這個就是喜覺分。當我們自己身心生煩惱,我們就用除覺分,除去一切的對境界執着。換一個角度來看事情,也要用一個舍覺分去放下。我們就要修戒定慧,就引用定覺分。這七項事是能夠幫助我們覺悟的。這七種方法稱為七菩提分。

今天我就是很簡單的,把七覺分來跟大家分享學習。從這七覺分裡面學習到,怎樣去選擇確定一個修行的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去精進,而生起法喜,能夠把一切不對的境界,影響我們生煩惱的境界除掉,要審查、要覺悟,把不好的除去。人家批評當要接受。有這回事的,我們去改過,繼續努力。沒有這回事的,我們要感恩。我們除了這些執着之後,我們就要放下了,不要常常挂念這些已經過去的妄想,我們要把念頭保持善念,保持精進,保持永遠在正定裡面。定覺分讓我們在覺悟上能夠得到智慧。

你們剛提出一問題,為什麼我們都沒有辦法把事情去做好?有時候都覺得很迷惑。學佛修行這麼多年,還沒有走向一個正規的道路。那是因為覺悟的心沒有生起來。覺悟的心沒有生起來,就不能夠發菩提心。一種徹底的明白,叫做覺悟。看不破,看不透徹,就不能去放下一切,不好的行為,不好的念頭,是因為執着了自私自利,執着了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那怎麼會真正去覺悟呢?怎麼會去發菩提心呢?所以七覺支跟八正道、四念處都是一樣的,只要你能夠徹底明白,其中三十七道品的任何一個行門,我們都可以利用在生活當中,提高自己的覺悟心。一個真修人,每一分鐘都會活在佛法中。所以說佛法是我們最高的享受!大家覺悟一下,就是這一點,佛法在我們的生活分秒提醒自己,怎麼樣去自在、幸福、健康、快樂、了生脫死?你們看出家人都是這麼精進,這麼積極。他們沒有什麼的享受,但是他們每一天都過得這麼快樂,每一天都這麼忙,好像沒有休息,可是不疲不倦。為什麼?因為他們樂在佛法當中,覺悟了,發菩提心了。今天就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