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有缘,有願,有志念佛同學,專修淨土彌陀法門 。一門深入, 專修淨業 。

攝律儀戒, 放下集

放下了,知足少欲,輕重等持

《放下是功夫》— 傳妙法師講演81BB0302-87CE-41FA-BDBB-8D85E9326F9D

日期:二零一五年五月六日 講於中國浙江寧波象山虎嘯浦觀自在念佛社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諸位大德!諸位同學! 晚上好!阿彌陀佛! 我們今天繼續深入探討持戒的好處?如何持戒?如何學習戒律?在家學習戒律的重要性。我們知道佛陀所制定的戒,能夠完全依教去奉行的話,一定得到佛法僧三寶的加持,這樣佛法是能夠久住世界來利益眾生的。大家看我的後面,相信都看到一株白色的百合,很莊嚴。在《優婆塞戒經》里雲,如果善男子能夠為優婆塞,而至心受持戒律,是人名為優婆塞中的芬陀利花。你們看見的這株百合,雖然不如芬陀利花,可是也象徵了一種清淨美妙之象!所以善男子包括一切善女人能夠受戒,能夠持戒,至誠懇切的話,專心一意能夠受持戒法,就是指我們能夠起碼在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這個對在家居士來說的,假如我們能夠受持淨戒的話,優婆塞、優婆夷,就像當中的芬陀利花。這個是一種比喻。如果我們持戒能夠很清淨,就像白色芬陀利花,像一朵白色的蓮花,處於淤泥而不染。今天,師父把你們供養的繡畫『戒』字掛出來了!這一幅戒字本來預算去台灣獻給定弘法師的,可是因為繡工師傅趕不及完成,所以只能把大家所供養的金額,轉供養到正覺精捨去。所以現在這幅戒字只能留在這裡。為甚麼我們要把芬陀利花美妙之香比喻成戒呢?就是因為以戒德來熏習我們的自性,哪一個地方都可以熏聞這種微妙之香,清淨的蓮花香!優婆塞就是指男眾受過戒的,優婆夷是指女眾受過戒的,能夠持戒的人實在是非常地殊勝,也就是能做大丈夫的人!佛在涅槃的時候告訴我們“以戒為師”,就是以自利利他為真實的法寶,以戒加持我們一直走向成佛的大道,所以這個戒是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去辦道場,不管在家出家,沒有戒律的基礎,做佛事、講經,統統都是魔業,這個在戒經裡面有提到。

 

為甚麼我們要持戒?為甚麼要把戒持好?它的前提就要先受戒和學戒。 學戒,第一是要找一個有德行的老師去受,不要找一個你有緣的老師去受戒,受戒必須要找在律宗,或在戒律上有德行的,在戒德之上的選擇,不能隨便。因為受戒是要得到戒體,所以要用一個平常心,一個平等心去看這個事情。在平常我們的生活,我們修行可以任意找一位師父,我們尊重他,我們恭敬他,當你要受戒了,就不可以馬虎。平常的時候我們對師父都是平等、恭敬、供養,不分彼此,可是我們要受戒就要選擇有德行的,在戒律上能夠教導自己的人去受戒。為甚麼呢?因為我們要得戒體!要領納戒體。怎樣領納戒體呢?就是受戒的時候,得戒和尚就會告訴你,我們要受五戒,必須先受三皈依,三皈依就是得戒體的時候。這樣就知道三皈依是多麼重要,而且我們要知道三皈依其實是受了三戒,很多人都不知道,以為三皈依只是皈依而已,其實這個三皈依就是三條戒。

 

第一條是皈依佛,佛是『覺』的意思,我們為甚麼說皈依佛是一條戒呢?因為皈依佛了之後,就不能夠也不可以再迷惑顛倒,覺悟而不再迷了!第二條皈依法,法是甚麼?是『正』的意思。我們選擇這個正確的道理去走,依照佛陀的教法,這一條是禁止我們不要學一些邪知邪見,克服我們自己不要迷惑顛倒,皈依法就是皈依正。第三條是皈依僧,僧是『清淨』的意思,也代表福田的意思。出家人的袈裟都是一格格的,一格格就是福田,像田一樣,種福下去,僧是代表清淨福田,不是一個人,是代表四個人以上的一個僧團,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是修六和敬的,這一個團體稱為僧團。所以你家庭有四個人,父母,兩個孩子,如果你們四個人的家庭和諧相處,那你也就稱為一個僧團。不一定是寺廟裡面出家人叫做僧團。一個出家人他是代表清淨福田僧,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以依戒為師,依法不依人就是這個緣故。我們皈依僧就是我們不再隨外道的徒眾學外道的典籍了,我們克服我們不再污染了。那麼,這一條就是第三條戒。

 

三皈在《六祖壇經》就是“覺、正、淨”,我們從此以後不迷了,從此以後不邪了,從此以後不污染了,這樣我們已經納了三條戒體。在家居士必須要清楚的這一點,為甚麼現在沒有跟大家講清楚呢?就是因為大家的根基越來越低了,如果告訴大家先受三皈依戒吧,我看大家可能都沒有作三皈依了,現在告訴大家要受五戒,大家的心就發不起來了。縱然有受了五戒的,還要捨戒,還要選擇哪一條來受,這麼艱難,所以用這種方便說,讓大家受三皈依,讓大家先回頭,慢慢在這皈依中,在學習佛法的過程當中來提升,然後慢慢發這個菩提心受戒。可是我們的戒法,我們的戒體,就是在三皈依當中,所以每一次在家居士,出家人,受戒,必須先受三皈依。因為在三皈依時候,你們就納入戒體。沒有戒體你不得戒,所以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地方!那麼當三皈依時,一拜下去就要觀想,觀想對十方法界有情無情的眾生,發一個誓願。甚麼誓願呢?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如果你沒有這個來加持自己的話,我們不能夠得戒體,所以這個戒體很重要。有的人受了戒,他沒有得到戒體。他以為他得到,他穿了這件衣也沒用。我們開始作觀想,聽見引磬的聲音,再觀想剛才我所說的把這個誓願鞏固起來。第二拜也是這樣觀想。第三拜,對十方法界有情無情的眾生,也是這樣觀想。觀想我們的身體如空中容量一樣,觀想盡空虛遍法界,以微妙的戒法,由我們的頂門,注入我們的身心,充滿正報來納受這個三皈五戒的戒體,所以這一觀想是很重要。因為星期六我們要受八觀齋戒,大家沒有受過五戒的人都不懂這個事情,所以這幾天我們都要講這個戒,讓大家認識,到我們在受的時候,我們會比較熟悉,就可以觀想,可以輕易地把戒體就得了。我們得戒體是很重要的,所以你為甚麼要選擇一個法師,一個師父,一個老師,是能夠給你受戒的人去受,因為他自己本身的戒體的問題。如果他沒有戒體就不能夠給你受,他沒有戒體也沒有辦法得戒。所以再升到五戒到菩薩戒就必定開壇來給大家受的。那麼八關齋戒還可以,為甚麼呢?因為我們依觀音菩薩來做我們的阿闍黎,但是菩薩戒必須開壇,給大家受,這個是菩薩戒。菩薩戒首先要懺罪,把自己的罪業一一消除了才能夠受。我們在八關齋戒其實也要懺罪的。在台灣很多寺廟的八關齋戒戒本,都要大家來懺罪。懺七條罪,有沒有殺父殺母,有沒有殺阿羅漢等等,以後再詳細給大家講。所以五戒的戒體,就在三皈依的時候好好的觀想,好好地去納這個戒體,這是很重要,這個是受戒的一個步驟。

 

第二步你受了戒,就必須要學戒,那麼學戒就分兩個部份。第一個我們必須把這個戒條讀,讀誦。那麼受了五戒的弟子,都要半月半月誦戒。為甚麼講半月半月誦戒呢?不叫半月半月讀戒呢?誦就是要背出來,叫誦。所以以後大家誦戒的時候,是要把誦戒的那張紙放下了,要背出來。剛開始大家不熟,可以拿這張紙來看,但是以後就要把這個戒就背起來了,叫做誦戒,如果你讀戒就可以拿張紙來讀,在戒律道場統統都要誦。譬如說五戒就很簡單了,五條而已。但是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就是六重戒二十八輕戒,統統都要背起來,那麼到出家人就是十重四十八輕,就是十條重戒四十八條輕戒都要背起來。這個就是誦戒。那麼你受了沙彌,沙彌尼,直接要把它背下來。然後你受比丘,比丘尼戒,比丘十250條,你統統要把它背起來。比丘尼348條,都要背起來。比丘尼就不用背比丘的,但是比丘也要把這個348條的比丘尼戒也要背起來。當時我受戒的時候,也不知道要背,當大家都知道明天要受菩薩戒,要把菩薩戒背起來。明天要到戒壇對著我們的大師父,背戒誦戒。那個時候很緊張,晚上我們都坐在廣單上,大家一直拿著戒本,一直讀一直背,其實一個晚上怎麼可以背58條戒,真的很難。那麼每一個人都在那裡讀呀讀呀,一直背,也很幸運,我們那一組派一個代表背,我們的三師父,她知道怎麼可能一個晚上背58條,她很慈悲,只要我們背第三條,背了就可以下去。那麼這個是一定要背的,為甚麼要背呢?如果你不把戒本背起來,你遇到境緣就不知道怎麼樣去做,怎麼樣去用開遮持犯。

 

如果受戒不懂開遮持犯,你不算是受戒持戒。所以要知道每條戒的因緣出在哪裡? 為甚麼佛陀要制定這條戒? 講到這裡我必須把制戒的原本告訴大家,戒不是佛陀故意在沒有情況下制定的,因為我們這些佛弟子犯了一些令到團體受害,令到個人損害的一些例子、事情,所以他就要把這個戒律制定下來。第一條制定的戒律就是淫戒。釋迦牟尼佛對他的弟子制定的戒,不是對在家居士。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的真佛弟子只有出家人。那麼這個戒是對於出家人說的,第一條是淫戒。那個時候因為有一個比丘在他出家之前,他是一個獨子,他想出家,可是他父母不想他出家,那麼他就以死來威脅父母。親戚朋友就說,你就讓他出家吧,出家比他死了好,死了你永遠都見不到他,他出家你還是可以見到他! 父母在這種情況之下就勉強答應他出家了,出家之後他就跟著佛陀在另一個地方修行。修了一段時期,這位比丘也是很精進,非常好。剛巧遇到旱災,那些人民都沒有的吃。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是去化緣行乞,人民都沒有的吃了,那去化緣是沒的吃了,人家都沒的吃,怎麼給你呢?所以這個比丘就想到,他父母親的故鄉是很富有的,是一定可以有的吃,所以提議不如移居到他父母的家鄉的那邊,去行乞好了!到了他父母那邊,他父母知道他們的兒子回來了,就去找他的兒子,跟兒子說,你既然在那邊沒的吃,不然你就留在這里,回家吧!當然這個比丘不會聽這個父母的話,可是這個父母就告訴他的妻子,就是比丘以前還沒有出家之前的妻子,就告訴她,你去勸勸你的丈夫,要他回家。這個妻子就打扮非常美麗,就到那邊勸比丘回家,她以甚麼勸他呢?她說無後為大。你父母成全你出家,可是你有沒有孝順來完成你父母對你的期望,對祖宗的一種交代。這個比丘想來想去,自己真的是對不起祖宗。禁不住妻子的誘惑,就跟她回家了,也就犯了戒。犯戒之後回到佛陀那邊去,他是懂修行的出家人,想來想去,感覺憂鬱不安。他的這種情緒就引起同伴的注意,他回家之後怎麼整個人都變了?變得很憂愁,怎麼回事呢?就問他了,當時他很慚愧地向佛陀報告,坦誠自己犯的戒,那麼佛陀就斥責他說:“你是一個修行人,你明知道不行,你還要做,所以你是要懺悔。根本戒是不能犯的,如果根本戒要犯了的話,就好像斷頭一樣。如果斷手斷腳,我們還會有生命。可是斷頭,就沒有生命了。所以犯了根本戒,連懺悔的機會都沒有。所以我們修五戒,必須打這個根底,這個基礎必須要做好。不要說你現在沒有受五戒就馬上受菩薩戒,這個不行的。你們現在沒有受三皈,你們受八關齋戒,也不行。起碼受了三皈,三皈依戒,你明瞭清楚。如果實在來講,必須要有五戒,才能受八關齋戒,可是要成就你們,能夠以後發心,所以勉強給你們受八關齋戒,讓你們學學怎麼樣去受戒,怎麼樣去清淨自己的身心,然後自己能夠發心。這個比丘因為犯了這個淫戒,所以釋迦牟尼佛知道一定要把這個戒制定下來,所以他對出家人定的第一條戒就是淫戒。制戒的原因就是從此而來的。不是說這條戒是釋迦牟尼佛定出來,讓我們要怎麼樣的,不是!就是因為我們傷害了眾生,也傷害了自己,所以佛要定這條戒。

 

第二條戒就是殺戒了。殺戒是怎麼樣形成呢?今天也跟大家講講,當時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都明白世界是無常的,這個娑婆世界是不可以眷戀的。大家都知道這個事,我們都要涅槃,我們要精進去一個好的世界,要了生死,出三界。當時有一個外道,這個外道覺得有機可趁,就想離間他們說,你們既然要出三界,要離開生死的話,早點去好。怎麼樣早點去?把生命結束。那就馬上可以涅槃,馬上可以離開這個世界阿!那些比丘有的還不懂怎麼樣真正去修行,就聽了這些外道的話,就把自己生命結束!也有一個比丘就擔任這個殺手,好! 你想離開這個世界,我來幫你。就好像現在“安樂死”,大家聽過“安樂死”沒有?“安樂死”就是這個病人覺得自己太痛苦了,他就要求別人,要求醫生,給他快點結束生命,那個就叫做“安樂死”。不是他自己很自然去的,他是要求人家給他藥吃,或者怎麼樣。他自己沒有去自殺,但是要求別人做!那時候也是這樣,這位比丘把其他同伴給殺了。一天一直這樣殺,居士過來參拜禮佛,看到整個寺廟都是屍體,很恐怖吧!大家都以為到寺廟去,就是有清淨地參學修行!可是滿地都是出家人的屍體,那麼這些居士都不要去了,都怕了,走了!那麼這個事情傳到釋迦牟尼佛的耳朵,聽了之後就責怪他們:“你們不應該這樣做,你們知道嗎?這個殺生是多重的罪,而且你是殺生是殺眾生的命,不是殺動物的眾生啊!”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定了第二條戒,就是殺戒。這個殺不是指不准我們吃肉,是不准我們去殺人。今天就把這兩條戒的原因先告訴大家,所以我們這個五戒當中,這個殺生是很重要,是擺在第一條,對於在家居士來講是第一條,對於出家人淫戒是第一條。

 

因為我們受了戒,遇到境緣我們知道怎麼樣開遮持犯,你就知道這一條不能犯,犯了得甚麼罪過,所以你要背誦,不能說只是讀。你不懂,你不背,當境緣來到自己身邊的時候,你都不知道這個是犯戒的。因為你沒有背誦這條戒。對於在家居士比較簡單,殺盜淫妄酒這五條。很簡單,就背起來。不要受了戒之後,就把戒本擺在旁邊,擺在樓閣看都不看,連戒本都找不到。我希望你們把八關齋戒的戒本統統都拿過來,或者五條戒的戒本拿過來。你們失去戒本就是犯戒了的。我們的戒本是很重要的,隨時都放在身邊。你們看師父的戒本在這邊。所以戒本要背,在我要求之下要半月半月誦戒,五戒也要誦。其實這是如法的,因為五戒不去誦,你就不知道怎麼去懺罪。如果這個罪一天一天累計下來,就是很難把業障消除了。誦戒有一種儀規,先要禮佛,要懺悔,依照這個儀規之後才誦戒。所以平常就要把它背誦起來。如果沒有同伴,自己的佛堂都可以去誦戒。如果大家聚集一起的話,也可以一起共同誦戒。那麼學戒之後,除了誦戒,第二部分就要明白這個戒的簡意。好比我們請一個法師,一個律師過來給我們講解,這個每一條的開遮持犯。

 

開是甚麼?開是開緣,比如我們可以開緣這條戒是甚麼的,可以開緣,哪條戒不可以開緣。比如說妄語,在我們佛經里有個故事:有個獵人打獵,一直追一隻兔子。遇見前方一個人就詢問:我正在追一隻兔子,你見到這只兔子跑哪裡去?其實那個人明明知道兔子的去向,卻指了另外一個方向。這個獵人去了另外一邊,最後當然沒追到那隻兔子。所以像這種妄語是可以開緣的,因為你為了保護這個眾生。說起來就要講到這個酒戒,酒本身是沒有這個罪性的,可是因為我們喝酒太多了,加到身體里成為了一種反應,使我們的生理出了毛病,使我們的行為有所改變。就變成造業了。所以酒我們要懂得怎麼樣可以開緣。不是說我們隨便可以喝酒,一點點不怕,不可以的。我們盡量不要碰,連酒瓶也不能碰。酒成為一個藥引是可以。如果這個是藥引,我們可以喝。但是必須要通過醫生的證明,你是一定要用這個酒來做藥引,不然就不能喝。我們煮菜時用料酒可以香一點,那樣也不行。所以開緣是有譜的。 在美國有一位老人家她是不能受八關齋戒的,因為她要吃晚餐。而且一早起來需要用到食品配藥來吃的。所以她覺得她自己不能夠受八關齋戒。我們在美國做盂蘭法會通常是做兩個星期,這兩個星期十五天。那一年我突然間就講了:“這一次的盂蘭有三時繫念,我就通告大家,凡是過來參加三時繫念的人統統要受八關齋戒。”當我宣佈後,我想到了她,因為這位居士來到我們的道場,她是負責香基組,做得非常好。如果沒有她過來,我們怎麼辦?我們很多事情都沒人做了。因為她做得非常好,照顧大家的飲食。我已經講出來了,沒有辦法可以收回去。她聽了之後她就哭了,她很想過來,尤其是這個盂蘭法會。我就一直想甚麼辦法可以給她開緣呢?最後就想到了,讓她受八關齋戒,可是最後一條齋戒就給她開緣吧,讓她晚上可以吃。誰知道我還沒真正的講出來,當時我是坐在我媽媽的家裡講的,有一位居士切了西瓜,就捧一盤西瓜想給我們吃。怎知道西瓜無緣無故飛到天上最後落了滿地。這一舉動就馬上提醒了我,為甚麼這個西瓜突然間能飛到天上去?我就馬上想到,護菩薩不准我開緣。我就馬上說:好了,算了,她不來我們就自己做。這次的三時繫念盂蘭法會她就不能過來了。到了第二個星期,我就不敢講了,大家隨緣,想要受八關齋戒就受,不想就不受。要不要開緣?這個不是我來開緣就行的。經過這次之後,這位居士竟然發心說:師父,我來受八關齋戒。從此以後,她就能受八關齋戒,她也沒有說我晚上不能吃,要配藥等種種理由,她都能夠通過了。而且她覺得很好,有時候她自己一個人來受,不需要跟團體來受,所以這個就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修行必須要發心,尤其是受戒。你這個戒不是讓你去確定,我能不能夠受,我可不可以持。其實並不需要的,只要你發心,你修行到一個定度,一個時候,你就會發心,我能!這個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甚麼時候可以開緣,甚麼時候不可以開緣,都要知道。持戒與犯戒種種的相狀,我們要好好地學習。這是第二部分。學戒、受戒,都是我們在家或出家人必須要經過的兩個步驟,才能夠真正去講經,才能夠真正去度眾生。如果沒有經過這兩個的話,講經也沒用,你講不出來。

 

我們第三個要知道的是,我們要以甚麼態度來持戒?是要輕重等持,甚麼叫輕重等持呢?就是輕戒、重戒、平等心來受持,叫做輕重等持。不要說,現在是末法時代,我只要持這個重的戒就好,輕的戒我們隨隨便便。就像剛才說的,在家居士有六重二十八輕,這六條重戒我們就支持,這二十八戒輕戒,我們就不理它,不能夠,我們是不可以的。因為我們要知道輕戒是守護重戒的,假如不小心犯了輕戒,那麼相當於也犯了重戒。所以輕戒重戒都要平等心去持,不要說它很普通。 我們美國有一位仁俊法師,他幾年前已經往生了。在他生前的有一天,他的弟子日常法師就見到師父在大殿門口,一直做穿鞋脫鞋的重復動作,是甚麼原因呢?不知道!起碼有一百次。他覺得今天師父很特別,他就問師父了:“師父,你今天為甚麼在大殿面前一直穿鞋脫鞋?師父就跟弟子說:因為我忘記脫鞋進大殿。 一位長老對這個戒如此注重,對自己沒脫鞋進大殿這種行為,這麼一個小動作,不謹慎不小心,都讓自己永遠記得要脫鞋進大殿。你們都去過台灣,都知道去每一個寺廟都不能夠穿鞋子進大殿。你們中國可能可以吧,但是在台灣不行的。尤其是木屐鞋千萬不要踏在佛堂里,都要下無間地獄的。你看這位法師是長老,可是他會這樣做。告訴我們自己不要小看自己的任何一個小動作。

 

還有另外一位叫做紫帕法師,他是一個寺廟的住持,有一天他忘記了去合掌念佛才吃飯,所以他叫他的同伴:“你來罰我,你給我打三香板,馬上打。”一個住持人他自己都會去罰自己,這是因為他要持戒。 戒是甚麼?戒是一種規律,這種規律是來克服我們的習氣的,克服我們一種壞的習慣。不讓我們自己去損害自己,也不要損害別人。所以學戒了之後就懂得怎麼去克服自己,不是學戒之後就去說人家不對。這位法師作為一個領眾,他先要求自己,不像我們現在一些領眾人物,貢高我慢,去命令人家聽自己的話。我是領眾你們都要聽我,所以必須在這方面,照顧自己的學習心態。用一種平等心,受持每一條戒。無論是輕戒還是重戒都要受持,都要用平等心去受持。

 

再來我講多一個故事給你們聽,利賓國有一條龍,這條龍的性情很壞。它住的地方靠近一個僧伽藍。僧伽藍的意思就是出家人住的地方,他非常壞,好多次騷擾出家眾。當時有五百羅漢共同集合起來,運用禪定的力量,來驅趕這條龍。後來有一個人,他不入禪定,直接來到龍的面前大聲說:你快點走開!你不能來這裡欺負阿羅漢。這條龍聽了之後,竟然乖乖地離開了。阿羅漢就很奇怪,為甚麼我們用禪定的力量趕不走這條龍,都不理他們,這個人只是講幾句話就讓龍乖乖離開呢?佛告訴大家,這個人雖然沒有禪定的力量,卻直接受持佛陀的戒法,這條龍對這個人很敬重,因這人沒有犯過戒,所以這條龍馬上就聽他的話離開了。由這個典故我們知道,守護輕的戒法就如持重戒,沒有絲毫的大小戒的分別。所以不能夠毀壞,持戒的功德是很殊勝的。如果你看到一些人破了戒,犯了戒,怎麼辦呢?我們還是維持我們的恭敬心,尤其是對出家人。看到我們的同學犯了戒,我們是很和悅容顏去勸他,一次兩次都不成的話,我們都不能有一種輕慢的心對待他。我們只能說,他的罪業很重,很可憐,我們要憐憫他們。所以持戒會給大家一個很莊嚴的相貌。如果你破戒了,不要緊,你要升起一個懺悔的心,看你是破了輕戒,還是重戒?輕戒我們來懺悔就可以,如果是重戒,必須要作法。譬如出家人,兩個僧人,要有數量。比丘或比丘尼多少人一起來讓他懺悔。如果我們犯了戒,來懺悔,需要有瑞相出現,才能罪業消除。我們不要看輕犯戒的人,不要生這個心,要生一個悲憫的心,我們只要守護自己的戒律那就對了。

 

持戒的原則是甚麼呢?我們必須要知道,為甚麼要持戒?我們持戒的原則就是小欲知足,不要令我們升起過多的貪欲,小欲就少苦惱了,知足我們就常樂。所以在遺教經裡面說:吾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過,苦惱易多,小欲之人,無求無欲我則無痴妄。就是說,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這七眾弟子要知道,多貪欲的人甚麼都貪,貪嗔痴都有了,見思煩惱統統有了,這樣就會造業了。貪名聞,貪利養,貪睡貪吃,這個都是貪,這是一種慾望。貪佛法也是一種慾望,我們不能夠貪佛法,我們只能借用佛法來給我們修行,不過於執著。如果在我們的生活用了佛法,戒律之後,我們要把它放下。放下名相,不是說不學佛了,不是這個意思。我們受苦起惑造業,就是因為多欲之故。無求就沒有慾望了,我們的業障、禍障自然消除。苦障消除了,我們的苦報就沒有了。

 

持戒是很重要,必須要我們自己明白。我們來到這個世界要脫離這個苦海,所謂以苦得樂,就要從安穩中安住,這個安穩就是必須要把這個戒學好。我們才可以離開三途。安穩就是聯繫到我們清淨的樂果,有清淨的因我們才能獲得清淨的果。所以知足就是富貴,邁入安穩之處。知足的人雖然是睡在地上,可是他睡得很香。很多富貴的人,很有錢,床是水床,很好的床,可是睡得不自在。他每天都失眠,是不是床不好啊?不是啊,是因為他想得太多了。他想的東西太多,沒有滿足他的心,所以他一直在打妄想,一直在追求,想想明天我要去得到甚麼東西。這是不知足的人,很平凡,表面上他很富貴,可是他沒有辦法得到富貴的,因為他真的很不知足了。所以我們持戒的原則就是少欲、知足。因為學戒了,知道這個戒律是來克服我們的。我們喜歡喝酒,喜歡去賭錢,喜歡閒話、講是非,我們現在知道貪嗔痴慢都是令我們造三業,造罪行的。我們學戒之後就把這個戒利用起來,來克服我們這種貪欲。我們本來是要六點起來,睡多一會,七點吧,那就是貪睡。如果你是學了戒,你就知道我們要勤奮,我們要精進。早起早睡,身體好。所以我們必須要知道要把貪欲,種種的追求要把它消除,用持戒的方法來安穩自己的生活。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個地方。阿彌陀佛!

發佈留言